这地方啊,虹桥开发区,说起来像是老上海的“洋面孔”,谁还记得当年它的风头?有点少年天才,后来却落入了“中年危机”的桥段。
不是玩笑,八十年代,你要是个外国人刚落地上海,啥地儿能待,非虹桥莫属。这儿,整个中国第一个专做服务业的国家级开发区,可不简单。那会儿是西郊,人烟稀少,格局大,规划者就敢于不走寻常路,把制造业pass掉,专门玩第三产业。
想象下那一幕:外企代表从传真机旁苦等,有时文件还得亲自飞来。西郊宾馆、友谊商城,那一排排进口货闪着外滩的光,老上海人雁过拔毛,家乐福都靠边站。法国香水三个月工资一瓶,你还别说,真有人抢着买。
古北小区更像个国际社区,进门保安都拿英语盘问,上海人心里嘀咕:这是不是去了外国?身份和光环,那叫一个带劲。整个虹桥开发区,成了上海最早的高端CBD,还带着些许洋气。
再来看看“成名路”。1988年,虹桥开发区26号地块被日籍华侨以2800万美元买走,一时间土地价爆表,上海风头一时无两。你要问那个年代,虹桥代表着什么?就是一块闪亮的招牌,谁敢不来上海做生意,不在虹桥安个家?
可是,这种神话也没撑多久。
等着,谜团慢慢展开——虹桥开发区咋就“凉”了?谁偷走了它的风光?
九十年代末,上海另一边浦东出来抢风头。金茂大厦拔地而起,弄得整个虹桥气场都被撼动。你在虹桥混,心里总想着“是不是该往东走走?”外企一批批转场日本企业集体东迁,整个产业链都搬走了,虹桥写字楼一下子变“空置王”。
虹桥的交通优势本来是杀手锏,可新机场国际航班一搬家,虹桥剩下的只有本地航班,没有了直通世界的路。地铁2号线看上去挺方便,实际走到办公楼隔着十来分钟,大夏天汗流浃背,陆家嘴跟虹桥一比,像是高配和低配之争。
还有一个痛点,虹桥开发区产业单一,抗风险能力差。2008金融危机一来,外贸全军覆没,你能看到公司老板连夜逃回国,办公室都没收拾好。楼层里月走三家的节奏,那一年虹桥是真的“冷掉了”。
生活风景也变了。友谊商城的柜台,现在摇身变成编程班的招生处。咖啡馆还在,顾客却没了人气,一杯拿铁降价五块都没多少人进门。唯一有点活力的大超市,也只剩周边居民论斤买白菜。昔日“西洋景”,说白了,成了普通生活场景。
古北社区国际范也不见了。不用英文盘问,也没人纠正招牌上的Chinglish。房产中介讲,现在租房买房的都是本地客户,老外早飞去浦东了,剩下只为孩子读书而留的国际家庭。脸刷支付有了,英文菜单却没人搭理,这点变化有点让人唏嘘。
其实虹桥的故事,就像是英雄迟暮。谁都知道,城市像赛跑一样,换区夺位比速度。光环过去了也不代表虹桥就“咸鱼翻身”无望。
没人跟过去死磕,世贸商城正在改造升级,摇身变成“虹桥国际文创中心”。新一批创意公司、设计机构搬进去,氛围不紧不慢,比起陆家嘴半价租金,配套反而更好。
开发区管委会也挺有诚意,“虹桥回归”计划在加码。老客户优惠政策出台,没打鸡血、但很真诚。有企业离开几年后又回来,一家丹麦设计公司说这儿氛围轻松,成本上线低,适合创业搞点艺术。
傍晚时分,天桥上看虹桥,东边老办公楼透着沧桑感,西边全新商务区风风火火。虹桥像个过气明星,颜值还在,气质也没丢。
有人说,虹桥开发区的黄金时代难再。其实吧,发展就是一茬又一茬,总有新区把旧区拍在沙滩上。但虹桥的价值不会就这样“消亡”。
它已经从高高在上的CBD变成有特色、有温度的办公地。不是最闪亮那个,但能成为那个最有味道的。别小看这点变化,谁说以后大家不厌倦陆家嘴的汉堡塔,没准还会返回虹桥的花园式办公区,享受点低密度的舒适和惬意。
虹桥开发区的转型之路,不见得轰轰烈烈,但确实在慢慢蠢蠢欲动。像上海这座巨变的城市一样,没人敢说下一个十年它会变成啥模样。但变化是肯定的,可能性一直都在。
这些年来看下来,虹桥开发区像是城市进化史上的活化石。它曾经风光无限,要什么有什么,但也饱受时代滚滚洪流的冲刷。
我们说不上该不该怀念那个“老洋气”的虹桥。但其实,它不是消失了,只不过换了个活法。比起争做流量担当,未必不是一种潇洒。
你说,下一个“虹桥现象”会否在别处再现?说不准呢
虹桥的故事,你怎么看?交个朋友,留个言聊聊——你还记得虹桥开发区的那些年吗?
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,如涉及权益问题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。
盈昌配资-股票上杠杆资金-股票市场配资-如何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