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书法艺术,向来讲求 “四法”,即笔法、字法、章法与墨法。其中,墨法指的便是运用墨的技巧与方式。
古人云:“不知用笔,安知用墨。” 又言:“字字巧处在用笔,尤在用墨。” 更有称 “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” 者。唐代张彦远于《历代名画记》中提到:“运墨而五彩具,是为得意。”
图片
晋人书法,着重追求笔法,在用墨方面,则更注重墨的入纸程度。王羲之认为,为使笔毫挥洒自如,需 “用笔着墨,下过三分,不得深浸”。明代董其昌在《画禅室随笔》中亦讲:“字之巧处在用笔,尤在用墨。”
在书法艺术领域,墨法存在 “七墨”“六色”“五彩” 等多种不同的说法。
图片
所谓 “七墨”,包含焦墨、浓墨、重墨、淡墨、清墨、渴墨与宿墨这七种形态;“六色” 则涵盖墨色、浓色、湿色、干色、淡色与白色;而 “五彩”,具体指的是浓墨、淡墨、润墨、渴墨与白墨。
一浓墨
浓墨,无疑是书法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墨法。其墨色呈现出浓郁的黑色,在书写过程中,行笔需稳健扎实,确保墨汁不致漂浮,而是能充分渗透纸张,从而展现出一种凝重且沉稳的气质,同时散发出熠熠神采。
图片
古人曾言 “下笔用力,肌肤之力”,还称 “用墨皆取黑,尤浓墨似漆”,这不仅强调了墨色要黑,更要求黑中透亮,达到一种深邃而灵动的视觉效果。
运用浓墨进行创作,往往能给人以笔力沉厚、墨韵酣畅且富有力量感的直观感受。无论是篆书、隶书、楷书,还是行书等各种书体,浓墨皆能与之适配,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图片
浓墨之色,深沉而不失灵动,仿若蕴含着无尽的幽光,黝然生辉。当它落于洁白的纸面,黑白对比鲜明,视觉冲击力极强,极为引人注目。浓墨能够让字迹显得清晰而饱满,加之其墨色发亮,历来深受书法家们的青睐。例如宋代的苏东坡,他用墨如糊,并强调 “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”。细观东坡的书法作品,大多以浓墨书写而成,其笔墨间尽显沉酣丰腴之态,神韵凝聚,韵味醇厚,笔力仿佛能穿透纸张,在深厚朴茂的风格中,又透露出空灵之境。
图片
又如清代的刘墉,其书法亦钟情于浓墨,素有 “浓墨宰相” 的美誉,他的强烈风格在《清刘墉禅说卷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在使用浓墨时,需格外留意,应以不致使笔毫凝滞为准则。用笔时,务必将力量沉于纸内,切不可让笔触浮于纸面,如此方能发挥浓墨的最佳效果。
图片
二淡墨
淡墨,作为与浓墨相对的墨法,与中国画创作中所提及的 “淡墨” 概念有所不同。在书法创作里,运用淡墨书写,能为作品增添一份淡雅古逸的韵味,营造出空灵清远的独特氛围。淡墨所呈现出的清远淡雅灰色调,仿佛自带一种超脱尘世的气质,别具一番韵味。
图片
淡墨的使用需把握好度,若过淡则难以驾驭,容易致使作品神采受损。通常情况下,淡墨更适合草书与行书的创作,相较而言,不太适用于篆书、隶书以及楷书。
明代的董其昌堪称运用淡墨的大家,他的书法追求天真平淡之美。董其昌曾自言:“用墨须使有润,不可使其枯燥,尤忌浓肥,肥则大恶道矣。”
图片
观其书法,用笔虚灵飘逸,章法疏朗有致,用墨淡雅清新,其书迹尽显清淡古雅之态,秀逸淳和之气扑面而来,给人一种飘然若仙、超凡脱俗的感觉。善用淡墨者必为能人,而以淡墨书写大字而尽显神奇的经典作品,当首推《董其昌周子通书三屏版》。
图片
在实际创作中,使用淡墨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:第一种,先以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,而后使用;第二种,先让笔毫蘸取少许浓墨,接着再多蘸清水,随后运笔书写;第三种,先将笔肚饱蘸清水,再使笔锋蘸上少许浓墨进行书写。
三润墨
润墨,又称湿墨,其特点在于润泽的墨色会从点画之中微微漫润渗化开来。古人曾以 “润含春雨” 来形容这种充满韵味的墨法,诚如所言 “润则有肉,燥则有骨”,形象地道出了润墨所营造的独特质感。
图片
润墨法极为适合营造外柔内刚、劲秀峻爽的艺术意境,对于展现此类风格的行书与草书创作而言,更是相得益彰。
由于墨色滋润,在运用润墨行笔时,需做到快捷灵动,切不可凝滞不前。只有如此,在墨色渗润的过程中,点画才能呈现出丰腴圆满的韵致。然而,这种墨法的运用颇具难度,尤其是在生宣纸上。倘若运用不当,极易出现只见墨而不见笔的情况,使得字体变得肥厚臃肿,如同 “墨猪” 一般,失去书法应有的美感,所以使用时必须谨慎。
图片
明代书家王铎对润墨情有独钟,并开创了别具一格的 “涨墨法”。他将 “涨墨法” 与飞沙走石、虎跳熊奔般的笔势相结合,让观者不难从中体会到诗人杜工部笔下 “元气淋漓嶂犹湿” 的雄浑意境。“当代草圣” 林散之先生更是巧妙地融会书法、绘画、诗词韵律之理,妙用润墨创作了众多萧散逸仙的书法佳作,成为后人研习墨法的又一经典范例。
图片
四渴墨
渴墨,亦被称为 “燥笔”,其特点是点画中的墨色浓重,但含水量极少,宛如干皴之笔。通常在书法作品里,不会大面积使用渴墨。它属于一种特殊的墨法,若能巧妙运用,有时可起到画龙点睛的奇妙效果,倘若再有浓淡变化,那呈现出的效果就更为理想了。
在书法创作中,飞白、枯笔、渴笔是书者运用渴墨时较为常见的三种笔法(形态)。它们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沉着痛快的气势以及古拙老辣的笔意,尤其适合用于营造苍古雄峻意境风格的篆书、隶书、行书与草书创作。
图片
飞白,其笔迹中丝丝露白。相传汉代书家蔡邕,见役人用扫帚刷墙留下字迹,从中获得灵感,而后将此效果运用于书法创作,这便是 “飞白法”。
枯笔,是指在书法创作的挥运过程中,笔毫中的墨汁用尽,书者以迅猛之势摩擦纸面,使得笔画呈现出毛糙不光的笔触线状。宋代书家米芾就擅长运用这种笔法。
图片
渴笔,则是笔毫凭借迅疾遒劲的笔势与笔力,在摩擦纸面时形成的枯涩苍劲墨痕。唐代孙过庭在《书谱》中提到的 “带燥方润、将浓遂枯”,指的便是这种笔法。其笔触在疾行中带有湿润之感,看似干枯却蕴含润泽,虽显干燥实则丰腴,恰如古人所云 “干裂秋风”。
此外,字 “枯” 并非仅仅关乎墨色浓淡。若过度用墨,容易使字体显得死板,故而应秉持惜墨如金的原则。王铎以干笔蘸取重墨书写,一笔下去能连贯挥写十多字,通过极浓与极淡的强烈反差,将用墨技法推向了高峰。
图片
五留白
留白,于书画艺术创作而言,乃是为使作品整体的画面与章法更趋协调精美,而特意留出一定空白之处,如此一来,便能为观者营造出可供想象的广阔空间。
留白绝非简单之举,它既是一种艺术智慧,更是一种高深境界,广泛适用于各类书法创作之中。
“白”,在《易经》的 “贲卦” 里,有着 “白贲” 之美。从色彩角度看,由绚烂多彩回归到无色之境,堪称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。书法在用笔与用墨方面,均着重一个 “虚” 字。若只知一味追求实处,却不明白实处的精妙实则源于虚处的衬托,便难以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。以虚的视角审视实的部分,使虚实相互生发,于看似无笔墨的地方探寻墨韵之美,这才是书法艺术的核心要义。
图片
林散之在《自序》中曾记录,当年黄宾虹先生向他传授用笔用墨的道理后,特别指出:“古人在处理实处时,尤其注重虚处;看重黑处,更看重白处。所谓'知白守黑,计白当黑’,此中道理最为微妙,你应当好好领会。你的书法,实处较多,虚处较少,黑处可见力量,而白处更能见功夫。” 林老还曾赋诗一首:“守黑方知白可贵,能繁始悟简之真。”《林散之春日山月联》是融汇浓墨、淡墨、润墨、渴墨与白墨五种墨法的典范作品!
我们将《清刘墉禅说卷》、《董其昌周子通书三屏版》、《林散之春日山月联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清刘墉禅说卷》、《董其昌周子通书三屏版》、《林散之春日山月联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<script src="//mp.toutiao.com/mp/agw/mass_profit/pc_product_promotions_js?item_id=7316914614019621388"></script><script src="//mp.toutiao.com/mp/agw/mass_profit/pc_product_promotions_js?item_id=7316914614019621388"></script><script src="//mp.toutiao.com/mp/agw/mass_profit/pc_product_promotions_js?item_id=7316914614019621388"></script>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盈昌配资-股票上杠杆资金-股票市场配资-如何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